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附設山地實驗農場

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

  • 聯絡人:蔡有堂
  • 資料來源:本場教學研究組
  • 聯絡資訊:049-2803148#1808

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s-the project for future green

  • 採行異於傳統劃設保護(留)區的作法,改以人為採集將野外受脅植物帶回植物園內,利用輔助繁殖方式進行受脅植物的繁殖與保存,並以植物園為平臺,經由展示與教育活動,讓一般民眾獲得接觸受脅植物與瞭解相關生態知識的機會,藉機深化社會大眾的自然保育意識。科學界將此作法稱為「遷地保育」(ex situ conservation),並認同此作法可有效彌補「就地保育」[in situ conservation,科學界對劃設保護(留)區實施保育工作的稱呼]的不足,尤其是在面臨全球氣候變遷、資源過度開發與環境嚴重劣化的今日,保護(留)區常因劇烈災害事件衝擊,導致原生棲地與物種的流失,更彰顯了遷地保育與就地保育互補的重要性。 臺灣孕育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且保育工作起步較早,2000 年即已完成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的建置,涵蓋約19.5%的國土面積,為全島動植物提供完整的棲地軸線。然而,極端災害衝擊與人為開發的影響下,保護(留)區內的物種仍難以免除滅絕之風險,例如莫拉克風災期間全臺新形成崩塌地達39,492 公頃,即導致許多原生物種棲地的滅失。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以下簡稱:林試所)的研究統計,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初評名錄列舉的908種受威脅植物中,高達110種未受到保護(留)區的涵蓋,分布範圍零星遍及西部海岸、平原、農水田及離島等地,承受到最直接的棲地環境滅失威脅。 林試所轄林地及苗圃範圍多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針對在此區域海拔以上的植物之採集、保存與培育,會有環境條件上的限制,因此本計畫重點在於具備中、高海拔植物採集與培育等專業能力,且提供展示與培育場域,不僅讓受脅物種保存下來,更進一步讓民眾有機會認識臺灣中、高海拔地區受脅植物。
  • 方舟計畫
  •  
  • 聯絡人:蔡有堂
  • 資料來源:本場教學研究組
  • 聯絡資訊:049-2803148#1808

臺灣中、高海拔地區原生特稀有植物收集、保存與備份(108年至109年)

  • 108年執行成果
  •   完成15種特稀有植物其生長勢及屬性之採集調查,大陰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 (Thunb.) Sw.]、能高山灰木[Symplocos nokoensis (Hayata) Kaneh.]、小蔓黃菀(Senecio crataegifolius Hayata)、德基羊耳蒜(Liparis derchiensis S.S.Ying)、絨假紫萁[Claytosmunda claytoniana (L.) Metzgar & Rouhan]等,採集地點為梅峰本場及三角峰場域。並作棲地物種資源盤查,瞭解棲地分佈物種型態,避免棲地遭受破壞。 原生特稀有植物繁殖培育,9月20日臺北植物園運送植栽一批至平地農場點交管理:石碇佛甲草(1盆)、脈耳草(1盆)、濱旋花(1盆)、普萊氏堇菜(1盆)、紅莖椒草(1盆)及長穗苧麻(1盆) 、巴陵石竹(6盆) 、 鞭葉鐵線蕨(1盆) 、梅山口鐵線蕨(1盆),計9種。含期中成果前移交山地農場(7月13日)太魯閣千里光等3種及平地農場(8月1日)新竹油菊等19種,總計移交原生特稀有植物31種,完成其中28種特稀有植物繁殖,採用種子繁殖5種,利用扦插繁殖者22種,走莖繁殖1種,後續觀察培育情形。梅山口鐵線蕨、太魯閣黃楊、天長烏毛蕨3種特稀有植物,移交後植株生長較弱,且非繁殖季節,待生長狀況穩定時再進行繁殖。已收集之特稀有植物繁殖共計18種,含羽節蕨、臺灣杉、臺灣粗榧等,採用種子繁殖12種,扦插繁殖4種,分株繁殖4種,後續觀察培育情形。 山地實驗農場於108年8月1日至8月31日,辦理原生特稀有植物展示活動1場,運用小品盆栽布置搭配山野草,呈現自然野趣風格,透過解說人員引導欣賞,認識這些特稀有原生植物的故事,傳遞氣候變遷、棲地破壞等對植物生存的衝擊。參與人數截至同年8月31日止共計有3979人,展示植物計有13種:臺灣杉、下花細辛、萬年青、棣慕華鳳仙花、黃花鳳仙花、阿里山十大功勞、能高佛甲草、高山當藥、高山鐵線連、臺灣蚊子草、臺灣粗榧、追分忍冬、大丁草。平地農場於108年11月15日至11月30日辦理原生特稀有植物展示活動1場 每天平均參訪人數約150人,展示植物計有18種:新竹油菊、馬甲子、田代氏鼠尾草、臺南見風紅、矮水竹葉、紫蘇草、琉球鈴木草、高士佛澤蘭、毛葉蝴蝶草、擬紫蘇草、桃園石龍尾、田代氏黃芩、石碇佛甲草、普萊氏堇菜、紅莖椒草、長穂苧麻、巴陵石竹。

  • 109年執行成果
  •   完成28種特稀有植物其生育地、族群數量及伴生物種之採集調查,其中21種經紅皮書評定為易危等級以上。初步進行57種野外特稀有植物物候調查,可作為未來野外調查採集時機之參考。完成梅峰至三角峰步道植物資源盤查及建立物種備份名冊。 將已收集之特稀有植物,利用孢子繁殖7種、種子繁殖29種、分株繁殖10種、扦插繁殖58種及無菌播種4種共計有96種,後續觀察培育情形,比較出最適合的繁殖季節及方法,並挑選20種撰寫特稀有植物繁殖紀錄。 完成蘭蕨園雨水回收系統建置,雨水回收桶共10桶,每桶2,000 L,共20,000 L,可提供蘭蕨園內特稀有植物灌溉用水。 山地農場自7月1日起,辦理「中高海拔原生特稀有植物教育特展」,運用小品盆栽布置搭配山野草,呈現自然野趣風格,透過解說人員引導欣賞,認識這些特稀有原生植物的故事,傳遞氣候變遷、棲地破壞等對植物生存的衝擊,及現地、移地保育之觀念。展示植物計有16種:臺灣杉、臺灣香科科、萬年青、棣慕華鳳仙花、黃花鳳仙花、阿里山十大功勞、能高佛甲草、小蔓黃菀、塔塔加繡線菊、臺灣蚊子草、南洋紅豆杉、阿穆爾葡萄、大丁草、羽節蕨、灰背鐵線蕨及外山氏鱗毛蕨。統計至8月31日入場人數5,343人。 

  • 方舟計畫
  •  
  • 聯絡人:蔡有堂
  • 資料來源:本場教學研究組
  • 聯絡資訊:049-2803148#1808

臺灣中高海拔地區原生及稀有植物研究、應用與苗木培育(110年至111年)

  • 110年執行成果
  •   臺大山地實驗農場提供溫網室面積合計1,425 m2,展示場地面積合計4,385 m2,作為中、高海拔特稀有植物保存、培育及展示。臺大農業試驗場則提供溫網室面積合計765 m2,戶外苗圃面積600 m2,供低海拔特稀有植物保存及培育。臺大山地實驗農場已收集129種特稀有植物並繁殖4,285株,其中溫室3,928株,種植野外及展示區數量357株。針對21種已收集特稀有植物如羽節蕨[Gymnocarpium oyamense (Baker)]、大丁草[Gerbera anandria (L.) Sch.Bip.]、外山氏鳞毛蕨(Dryopteris toyamae Tagawa)等,進行有性或無性繁殖,比較不同繁殖方法之優缺點,建立育苗培育操作季節及建議最佳繁殖方式。野外調查並收集26種中、高海拔地區特稀有植物如臺灣黃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 var. wilsonii (Hayata & Kaneh.) C.E.Chang]及奇萊喜普鞋蘭(Cypripedium macranthos Sw.)等,完成其族群狀態及生育地調查。臺大農業試驗場已收集41種特稀有植物,共計繁殖1,115株,其中移交316株予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 今年度完成兩場展示活動,春季及夏季期間在原生植物展示區辦理「低、中、高海拔原生特稀有植物教育特展」,春季展示植物計有16種,統計入場人數共8,667人,夏季展示植物計有20種,統計入場人數共4,979人。將方舟計畫結合本場秋季限定營隊活動-「山裡的比荷」,在環境教育人員引導下,認識原生及受脅植物,並前往三角峰步道了解其原生棲地。統計參與營隊人數共431人。 挑選野薄荷及臺灣刺蕊草具香草精油應用之原生植物,分別於臺大山地實驗農場及臺大農業試驗場露天種植並定期調查生長情況,於8月2日及11月17日兩次採收野薄荷枝條及全株(帶根),於10月22日採收臺灣刺蕊草枝條提供作為精油萃取材料。展示區之種植原生及稀有植物已完成蘭蕨園共計11種126盆,霧社山櫻區共計48種1,940盆,生態園共計15種74盆。選定梅峰至三角峰手作步道作為野外復育地點,復育種類為鄰近三角峰或梅峰特稀有植物共計11種如大丁草及大陰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 (Thunb.) Sw.]等,每物種各1-2株。大花斑葉蘭[Goodyera biflora (Lindl.) Hook.f.]野外復育地點為梅峰原始森林共種植51株,後續觀察其生長狀況。今年種植試驗結果挑選出臺灣原生具觀賞及其他應用潛力之植物共13種如細尖栒子(Cotoneaster apiculatus Rehd. & Wils.)及玉山石竹(Dianthus pygmaeus Hayata)等。

  • 111年執行進度
  •   臺大山地實驗農場於野外調查並收集7種中、高海拔地區特稀有植物,含羽節蕨[Gymnocarpium oyamense (Baker) Ching]、臺灣腹水草[Veronicastrum formosanum (Masam.) T.Yamaz.]、長柄卵果蕨[Phegopteris connectilis (Michx.) Watt.]、玉龍蕨(Polystichum glaciale Christ)、太魯閣小米草(Euphrasia tarokoana Ohwi)、圓菱葉山螞蝗[Hylodesmum podocarpum (DC.) H.Ohashi & R.R.Mill subsp. podocarpum]及短瓣球藥隔七葉一枝花[Paris fargesii var. brevipetalata (T.C.Huang & K.C.Yang) T.C.Huang & K.C.Yang],完成其族群狀態及生育地調查。針對6種已收集特稀有植物如臺灣黃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 var. wilsonii (Hayata & Kaneh.) C.E.Chang]及眠月小檗(Berberis mingetsuensis Hayata)等,進行有性或無性繁殖,比較不同繁殖方法之優缺點,建立育苗培育操作季節及建議最佳繁殖方式。 臺大山地實驗農場自111年3月16日起至3月31日期間,辦理「中高海拔原生特稀有植物教育特展」,本次展示植物分為三大主題,為翠峰原生植物、臺灣原生小檗及原生蕨類。展示植物共計有25種。統計入場人數共17,716人。 挑選華參[Sinopanax formosana (Hayata) H.L.Li]及玉山石竹(Dianthus pygmaeus Hayata)等共22種具觀賞潛力之臺灣原生植物應用手工藝品製作,如:乾燥花玻璃罐及押花書籤,預計於農場7-8月「在地蔬食」活動間進行試賣。111年4月20日調查110年三角峰復育地試種植栽存活情況,5月5日種植臺灣香科科(Teucrium taiwanianum T.H.Hsieh & T.C.Huang)及臺灣粗榧(Cephalotaxus wilsoniana Hayata)等5種原生植栽共68株,並於三角峰原生地試種大丁草[Gerbera anandria (L.) Sch.Bip.]及小蔓黃菀(Senecio crataegifolius Hayata)等5種原生植物各1株。 方舟計畫推廣摺頁設計採用十字對摺,完全攤開為A3大小,摺頁主題為覓.方舟─梅峰方舟植物探索指南,內容介紹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受脅植物於原生地遇到的困境、本場工作內容如採集、繁殖、展示、復育及應用等,以及介紹梅峰園區展示之受脅植物,提供未來參加9-10月「山裡的比荷」營隊學員使用。

  • 方舟計畫
  •